在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今天,康复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但在临床工作中,常遇到患者和家属对康复治疗存在一些误解,这些误区不仅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,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今天,我们想通过这篇文章,带大家科学认识康复治疗,避开那些“想当然”的坑。
误区一:康复就是按摩、做理疗?
许多人对康复治疗的印象停留在“按摩推拿”“烤电热敷”上。其实,现代康复医学远不止于此!
康复的核心是功能恢复。无论是脑卒中后的肢体活动障碍、骨折后的关节僵硬,还是心肺功能下降、吞咽困难等问题,康复治疗师会通过科学的评估,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。例如:神经康复中的步态训练和平衡训练、运动损伤后的肌肉力量重建、呼吸康复中的肺功能锻炼等,物理因子治疗(如超声波、电刺激)只是辅助手段,主动训练才是关键。
误区二:“等病好了再做康复”
这是最让我们痛心的误区!一位脑出血患者家属曾对我说:“等他能坐起来了再找你们训练吧。”结果患者因长期卧床,关节挛缩、肌肉萎缩,错过了最佳康复期。康复治疗介入越早,效果越好。例如:骨科术后24—48小时即可开始床边康复、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72小时可启动康复、重症患者在ICU阶段就需要进行早期康复预防并发症。
康复不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医疗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误区三:“自己在家练也一样”
家属常问:“医生教的动作我录下来了,回家练就行,何必天天来医院?”
自主训练不能完全代替专业的康复治疗。康复治疗师的作用在于:第一精准评估,通过专业量表、动作分析精准评估发现隐藏问题(如肌肉代偿、姿势异常);第二动态调整方案,根据恢复进度随时升级训练难度;第三预防二次损伤,比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盲目“扭腰”,可能加重神经压迫。
误区四:康复治疗“疼才有效果”
“医生,你按得不够用力,我希望你按得疼一点,我不怕疼,我觉得越疼效果越好!”这类话在临床工作中时常能听到。疼痛是身体的警告信号!尤其在神经损伤、关节炎急性期,过度疼痛会引发肌肉痉挛、加重炎症。康复训练的强度应以“轻度酸胀感,次日不疲劳”为度。例如:关节活动度训练需在无痛范围内循序渐进;肌肉牵拉要遵循“持续、缓慢”原则。
记住:康复是唤醒功能,不是挑战极限。
误区五:康复治疗“包治百病”
有些患者期待通过康复治疗“彻底回到生病前的状态”,一旦进展缓慢便失去信心。康复医学的目标是帮助患者达到最佳功能状态,但受疾病严重程度、年龄、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,结果可能因人而异。例如:脊髓损伤患者通过康复可实现轮椅独立转移;慢性疼痛患者可学会自我管理方法,减少药物依赖。接受现实不等于放弃希望,康复的意义在于让生活更有尊严。
杭州东方华康康复医院康复科主任提醒:1.早咨询、早评估:疾病急性期即可联系康复科会诊;2. 选择正规机构:认准康复医师、治疗师资质;3. 家属参与:学习辅助技巧,成为患者的“康复搭档”;4. 坚持终身康复:慢性病康复需要融入日常生活。
康复不是奇迹,而是科学与坚持的累积。希望更多人能正确认识康复医学,正确看待康复治疗。
- 上一篇 > 杭州东方华康医院,服务优质的康复医院